“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的正确论断,是一项伟大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和经济建设在短期内高速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近年来有人提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他们认为:印度、俄罗斯的科技实力都不弱,可经济老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归结于制度不合理,造成科技资源浪费。这种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唱对台戏的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由概念模糊而造成理解上的片面和错误。要正确领会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技术?什么是制度?如果混淆概念就不可能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的核心问题,更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对在新历史时期的经济理论建设和思想解放都是十分不利的。随着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状况出现了良好的态势,人民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显示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主导地位逐步被人们所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把握时代的特征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应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科学与技术。科学是以感兴趣的事实(观念)为前提,通过逻辑推理形成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事实”是一个无穷的谜,不同的人抽象出不同的高于“事实”的东西,即概念。这种概念属“元”概念。“元”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公理的性质,在这一概念下进行推理、演绎就形成了一种科学体系。科学不能自觉的转变为生产力,造福于人类。只有在不断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将科学进行转化和创新,才有可能显示出科学知识的价值。这种把科学知识转变成生产力的能力,即知识的物化手段,叫做“技术”。
技术又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硬技术是自然科学物化的手段。如自动流水线,它完成的是物质变换,生产出来的是物质产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进步,还出现了一门技术,称之为软技术。软技术完成的是信息变换,它生产的产品是建大楼、盖厂房、制造流水线的图纸和建大楼、造厂房的操作规程,以及自动流水线的运行操作规程。对社会系统来说,它的运行操作规程就是制度。如果说,计算机的系统软件是保证计算机正确运行的灵魂,那么制度就是社会系统正确运行的灵魂。就国家级的社会系统而言,它集中地体现在宪法和一系列法典中。宪法和一系列法典的制定是国家级战略决策,正是它决定了“体制”的最基本内涵,也可以说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最基本的运行(系统)软件。例如:改革前、后中国这个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则都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但改革前走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完全计划经济模式”,完全排斥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把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沿;改革开放后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的是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模式,结果改革不到二十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可见,体制、制度科学与不科学,正确与不正确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社会科学,特别是决策科学,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中,作为科学,就具有了“核心”的作用。因为制度建设是否科学,取决于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而社会科学规律的把握比自然科学规律的把握有更大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有的人还不认为社会科学是一门科学。一提科学就自发地想到是自然科学,这种思维偏向、思维定式在1958年前后就已形成,当时高中毕业的高才生都被动员去考自然科学,即所谓向尖端科学进攻。我考大学时想报北大哲学系,当时的团委书记却动员我去考尖端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核系。结果,我考上了科大原子核系。多年来,文科的大学生只学到高中数学,大学文科不开数学课,不懂微积分,符号逻辑还停留在形而上学数学(代数)的阶段,这就使得我们文科的大学毕业生数学(符号)逻辑的分析能力簿弱,于是面对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数字化的世界就成了跛腿汉。
制度建设需要的“科学”,是比自然科学更难于把握的创造性的科学。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多参数、多变量参与作用的,所以它们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现象。因此,制度建设不但要把握己知的规律,而且在应用己知的规律的过程中必须有发明创造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决策、管理科学培养的是具有创造、发明力的人才,而不是匠才。他们要把握的是透过社会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的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用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话说:“既知其子,还要复守其母”,才能“终生不殆”。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知道现成的社会科学的知识(如马克思的学说),而且在认知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知道这个知识是应用什么样的思维工具(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面对什么样“现实”(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特征)得出来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应用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首先应考虑这个知识是用什么思维工具,面对什么“事实”得到的结论,否则就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把应用辩证唯物的方法面对资本主义初期蒸汽为动力的火车头时代的“事实”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知识、主义),用于解决航天飞机,信息网络畅通时代的问题,怎么能不碰壁呢?所以,80年的历史经验才使我们懂得要以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的方法为前提,去观察今天的事实,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制度建设所需的科学—社会科学,决策、管理的科学就是管理的核心。这已经是被现代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制度的建设就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总规则的创造,就是社会系统的目标决策与达到目标的原则、方法与手段的决策。社会系统目标说不清、道不明,系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社会系统就失去了凝聚力,就丢失了灵魂,就失去了感召力,就会大大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系统达于目标的原则、方法和手段不正确,就会南辕北辙,不但目标达不到,可能离目标还会越来越远。如解放以后特别是56年“公私合营”之后,还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完全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排斥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是两弹上天,经济落后,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改革。通过沉思,我们才知道,排斥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从本质上、实践上排斥了我们的观念性目标—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目标是过河(为人民服务),但把桥拆了(排斥商品市场经济),过河(为人民服务)就成了一句空话。可见制度不合理,不仅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大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系统控制论的观点来看正是社会系统(体)依据环境的干扰不断调整,产生结构的变化与制度(运动规则)的变化对社会系统的不断调控,才克服了外界环境的干扰,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基因 (活性),反映出有机体朝气蓬勃的活力。就全国来看,今日之“体”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今日的“制度”是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观念性目标不断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制度。这就是中国这个社会系统总的运行规则,即体制。